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

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以前有一位老人叫吴庆恒,为了喂食海鸥,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每天从城郊徒步20余里到昆明的翠湖。老人吴庆恒,不过是昆明化工厂的一个退休工人,一个月的退休金只有308元,但他总是要拿出一半的钱来买饼干,面粉和着鸡蛋给海鸥们吃,老人和海鸥成了朋友,长期这样,就成了翠湖的一道风景。后来老人在1995年12月20日逝世,享年71岁。

好心的人们为老人做了一尊雕像,雕像位于翠湖边,好让老人永远守望着他的海鸥。这尊雕像被称作“海鸥老人”。

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

扩展资料:

后来有人为了纪念海鸥老人,出版了《老人与海鸥》相关的书籍。

《老人与海鸥》是邓启耀编著的一部文学作品。该书籍还原了一位老人在昆明的翠湖边喂海鸥。后来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在湖边,海鸥们成群结队地飞过来和老人告别,这本书完美的表达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全文结构脉络清晰,可分为两大部分:老人爱海鸥,海鸥送老人。前半部分通过毛蟹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姓名、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爱海鸥;后面部分则通过写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的场景,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场面。

参考资料来源: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冬天,昆明的翠湖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位老人,每天徒步二十多里从城郊到翠湖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他总是微笑着凝望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给它们食物吃。据老人讲,这些海鸥是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它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它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地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纪念吧! 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 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地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是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对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 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 又隔了几天,作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精神的样子,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用手无力地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地告诉记者,他这几天病倒了,几天只吃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过弯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弯曲曲的巷子,听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由护林局组织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与海鸥的雕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

他308元退休金大半以上都是给海鸥买饼干

海鸥老人喝的茶是路边的树枝,自己过的日子很俭仆。

用微薄的资金养着翠湖边一群可爱、聪颖的“儿女” 一一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