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鸡犬不宁成语故事*鸡犬不宁**是一个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的成语。它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故事背景*:唐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任司马,目睹了民间的疾苦,于是写下了《捕蛇者说》来讽喻时政,反映民生疾苦。故事内容*:在永州,有一种毒蛇,其毒可以治愈许多疑难杂症。因此,皇宫中的太医每年两次向民间征集毒蛇,招募捕蛇人,并允诺可以用毒蛇来代替赋税。有一个捕蛇者,从他祖父开始就在做这件差事。柳宗元听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捕蛇时丧命,便想告知管理政事的官员来免除他这件危险的差事。然而,这名捕蛇者听后却十分恐惧,并拒绝了好意,伤心地说:“依靠捕捉毒蛇为生,远远没有种田交租那么不幸。每当官吏来收税时,到处吵嚷叫嚣,骚扰乡民,连鸡狗都不得安宁。我是靠着捕蛇才活下来的,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成语寓意*:“鸡犬不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受到侵扰或扰乱而导致的不安定和纷乱状态,也用来比喻社会或家庭中的不和谐和矛盾。它告诉我们秩序和和谐是社会的基石,如果失去了秩序和和谐,就会导致不安定和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