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简短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纪念屈原的传说。据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在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的消息后,悲愤地写下绝笔作《怀沙》,并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并划船寻找屈原的真身,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外,端午节还有其他起源说法,如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最终帮助吴国攻破楚都报仇。曹娥则是东汉时期为了救父而投江的孝女。这些传说都丰富了端午节的内涵和文化意义。端午节除了纪念历史人物外,还与自然天象崇拜有关。在古代,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月恶日”,人们通过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来驱邪避灾,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端午节还与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有关,南北风俗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传统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