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扭曲操作

扭曲操作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扭曲操作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最早出现在1961年,由‌美联储在2011年欧债危机期间采用,旨在通过卖出短期国债并购买长期国债来延长所持国债资产的整体期限,从而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这种操作方式可以在不增加市场总流动性的情况下调控国债收益率,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扭曲操作的具体实施包括卖出短期国债和买入长期国债,通过这一操作,美联储能够控制国债的期限结构,进而影响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和经济的运行。扭曲操作的历史应用包括美联储在2011年9月21日采取的扭曲操作,以及在2011年和2012年实施的‌期限扩展计划(Maturity Extension Program, MEP),通过这些操作,美联储成功延长了持有国债的久期,降低了长期利率,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和经济稳定。此外,扭曲操作也被‌中国人民银行采用,作为创新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一部分,通过续作部分到期的三年期央票收紧长期流动性,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常备借贷便利(SLF)释放短期流动性,以达到限制金融机构期限错配、维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的目的。扭曲操作的实施不仅影响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影响。通过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扭曲操作能够影响市场的预期和经济的运行,尤其是在经济不稳定时期,如金融危机后,通过延长国债的久期和降低长期利率,扭曲操作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此外,扭曲操作还能帮助美联储在不扩大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的前提下,调控国债收益率,从而在不增加市场总流动性的情况下达到政策目标。‌

扭曲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