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城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它不仅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的修筑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军事防御,用于抵挡外敌入侵,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对于想入境的骑马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是个致命的军事障碍,能有效抵挡外敌入侵;二是关卡控制,在和平时期,长城作为有力的管控屏障,能有效防止战略物资外流。长城系统由城墙、敌台、城门、关城、护城河等组成,还配套堡城、所城、卫城、路城、镇城用来传递战争信号。城墙内有通道,敌台位于城墙之上或者侧面,有些敌台没有建楼槽。烽火台位于城墙之上或者侧面,是传递战争信号的地方。长城不仅是一堵墙这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长城的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498.54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