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太极拳“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文化内涵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太极拳“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术,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玄机秘法,深隐莫测。它不仅有其独特的拳种门派,而且理论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一体,二者交相辉映,得以使太极拳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焕发异彩。

因此,从文化学角度去概括描述太极拳术的理论,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我们深入发掘和理解太极拳术的发展和实质,发扬光大太极拳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术,在战略上,专讲以柔克刚。太极拳法中,以小力胜大力、无力御有力、弱胜强、柔胜刚为其主旨。制胜之理是:“盖敌力须加吾身,方生效力,苟御制得道,趁其用刚发动之始,审机应变,采取擒获,使还制其身,则我虽弱,常常居制人地位;敌虽强,常居被制地位,难于自由发展,力虽巨奚益”(《太极拳经详注》)。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使练拳者在修炼上纯以养气为主,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所谓气沉丹田,也是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而自然形成上乘功夫。遇敌时,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所谓柔中而有弹性。“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太极武事解》)。犹如水之无所不至,迎敌则无所不适。

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武略理论,从文化内涵考察,实发端于道家“贵柔”的教义理论。

道家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战略思想。《道德经》反复指出:“物壮则老”,“强梁者不得其死”,“木强则折,兵强则灭”,“而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因此,“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为了保证这一战略思想的实现,《道德经》中还借鉴古代兵家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战术原则,如“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取进寸而退尺”,“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等,以作为“柔弱胜刚强”的条件。

正是道家的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战略思想,给太极拳这种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活动,注入了一种宏大的超越的精神,从而使太极拳术在深层次上,具有了一种不为强大的力量和各种艰难曲折所吓到的伟大气魄。

太极拳术,在战术上以“后发制人”作为其根本原则。倘敌欲发我,则应心中坦然,审时度机,静以俟之,微动即应。“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后人发先人至是也”(《太极拳经详注》)“太极拳以不先发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刚用发劲”(《太极拳浅说》)。后发之所以能制人于先,其前提为“引进落空”。在诱敌深入,避实就虚的情况下,取得有利位置,然后迅即转守为攻。

太极拳以“后发制人”作为其战术原则,这是与道家“不敢为天下先”的教义理论相袭同的。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办法,应该是“虚其心,实其腹”,既保持人们思想单纯,又要吃饱肚子,若有贪求诈伪之心,就不能保证人人有饭吃,也就无法保持社会的安定。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始终是围绕着保证人人能过虚心实腹的最低生活要求,这是老子人道的基本原则。

为了贯彻这一原则,老子提出“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慈爱之意,近似兼爱,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俭,意为节俭爱惜,即要求勤劳俭朴,不浪费。不敢为天下先,即谦虚退让,不自我炫耀,也不与人争。不争并非完全消极,而是以不争为争,这叫不争而善胜。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正是为了先天下,所以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也就是在眼前和外表上甘居劣势,以换取长久和实在的优势,亦即:身虽刚强而甘守柔弱,身处高位而自甘卑下,有功而不争,贤能而不炫耀,有可争而不争。可见,“不敢为天下先”是道家信徒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也是太极拳“后发制人”独特标帜的文化渊源。

再就太极拳术的战略思想以及战术原则的哲学基础而言,它显然是以道家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辩证观来对实战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的。

道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矛盾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行的,由此,特别强调与“正”的肯定方面相对立的“反”的否定方面的重要性,把它看作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观点。

所谓“反者”既指对立面的相反相成,更指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两层意思结合起来,就是说互相矛盾的对立双方通过斗争而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发展。这是关于事物发展动力的精辟见解,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辩证法则,体现了道家文化的高度的辩证智慧。

试观古今中外技击,无不讲力量、速度、强度、大胜小、快胜慢、强胜弱,而独太极拳反之,以其辩证的观点看待对抗中的大小、快慢、强弱,强调柔、弱、后,以制刚、强、先。这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东西方技击的理论和实践,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太极拳“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要领及特点,体现了道家修真理论的根基。在传统文化中,只有道家将生命的存在看作至高无上,因此提出一整套养生思想。

早期道家老子十分注重对人的精神的节俭,从而以养神达到养形的目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即是“爱惜精神、积累力量的意义”(《老子新译》)。而做到了“啬”,便叫“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太极拳的形成,虽有防身的一面,但总的讲,健身、长生是其根本目的。 “此拳本是修身炼气之术,长生不老之基,打人犹其余事”(《太极拳正宗》)。“它锻炼的效果,不在肌肉的发达,而在内脏的坚实和舒适”(《科学的内功拳》)。故在行功时强调“不尚拙力”、“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如环无绵,绵绵不断,呼吸根蒂,气沉丹田”。

摄道家修真文化之精华于武术文化之中,自成体系,“源出于道学,运用丹法之功,崇先天而黜后天,崇先天则元神展,而后天之浊气降,浊气降而元神展其功,至矣!"(《太极拳图解》)。

一言以蔽之,太极拳是我国道家理论这片沃土中长出的一支奇葩。正是道家文化,为太极拳提供了理论体系和技击运用的依据。(莫朝迈)

(图片来自网络)